来源:方圆
小何和小方原本没想掏35万元把孩子从老家转到浙江杭州某著名民办初中读书的借读费,但该校潘老师的花万一句“投资在孩子身上的钱永远都是值得的”触动了他们,让他们最终决定“投资”。转学中结
不曾想,到知此番“投资”,名初竟是果令如此“不值得”。
35万元“借读费”
2020年9月,人意在杭州市生活多年的借读费小何接到老乡小方的电话,询问其能否托关系帮自己儿子从老家转到杭州读民办初中,花万“你帮老哥问问看,转学中结需要花点钱也是到知没关系的”。
小何的名初孩子就读于杭州某著名民办中学,他和该校一个叫潘云迪的果令老师比较熟。潘云迪虽说是人意教体育的,但人比较活络,借读费据说也有些社会关系。于是,小何试着就此事咨询潘云迪,问他有没有路子帮小方孩子就读该校。没想到,潘云迪听完后拍着胸脯说,“没问题,包在我身上。”
小何大喜,趁热打铁地问潘云迪自己需要准备些什么。潘云迪告诉小何:“我之前帮我老婆发小的孩子弄进了我们学校,你这边准备35万元借读费,我肯定也帮你搞定。”
35万元并不便宜,小何和小方商量后觉得太贵,但潘云迪反复劝说小何一定要帮孩子进入这个学校:“外地来的孩子很难进入杭州的好学校,但是我帮你找关系,问题不大。别人就算有钱,没有关系也不一定进得来呢,别把这好机会浪费了。”
小何思前想后,还是有些犹豫,潘云迪又劝他:“投资在孩子身上的钱永远都是值得的。”
小何担心朋友的孩子是外地户口,怕搞不定。潘云迪打包票:“我可以帮孩子改简历,保准能进。”
于是,在潘云迪信誓旦旦的承诺下,小何和小方同意了这个方案,并向潘云迪一次性转账“借读费”35万元。
然而,直到2021年3月,孩子仍未入学成功。耽误了一学期的学业不说,当小何去学校打听后才得知,潘云迪已经从学校离职。
原来,潘云迪在该中学当体育老师,他其实完全清楚自己没有能力帮助联系外地学生入读该中学,但潘云迪当时做生意亏了一大笔钱,正火急火燎地四下筹集钱款,恰好遇上小何和小方这俩“冤大头”,所以就不管不顾地夸下了海口。
听说潘云迪已离职,小何急了,立马联系潘云迪。潘云迪则表示自己虽然已离职,但人脉还在,“等到今年招生时肯定会解决”。
然而,潘云迪从头到尾压根儿就没去和校方说过小方孩子入学的事,因为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。根据杭州2020年的最新政策,外地学生来杭州读书,要买房落户才行,但是小何和小方对此政策并不知情,也因此让潘云迪钻了个空子。
就这样一来二去,一年半过去了,小方的孩子依然没有上成学。多番催促无果后,小何终于忍无可忍,于今年2月向公安机关报案。
拆东墙补西墙
经民警电话联系,潘云迪主动到派出所投案,后被杭州市公安局拱墅分局刑事拘留。
经侦查,潘云迪从小何和小方手里要来的35万元,主要用于偿还自己的债务。这其中,有18万元打给了林女士,林女士就是潘云迪口中的那位“老婆发小”。
2019年,潘云迪主动联系林女士,声称自己有“门路”,可以帮林女士的孩子入读自己就职的中学或另一所民办中学,并先后收取林女士人民币18万元、15万元的“赞助费”。
其后,林女士孩子并未成功就读该中学或另一所中学。经过林女士多次催促,2020年9月28日,潘云迪才将18万人民币退还给林女士。
这笔钱正是潘云迪拆了小何的“东墙”补给林女士的“西墙”,碍于情面,直至案发,林女士也没有选择报警。
向身边人“下手”
案发前后,潘云迪陆续还了小何20万元。今年3月4日,经杭州市拱墅区检察院批准,潘云迪被逮捕。
从堂堂教师变成诈骗犯,是什么让潘云迪不顾大好前程,彻底走上了歪路呢?
原来,2017年,潘云迪私办了一个教育培训机构。由于自己和妻子都是老师,考虑到教育行业的竞业限制,潘云迪便让一位亲戚做机构负责人,自己则实际经营和负责这家教育培训机构。
2020年之后,这家培训机构亏损了100万元。此后,全家人都在替潘云迪的公司还债,他的妻子更是为此借了网贷。
病急乱投医。连续亏损的潘云迪在2020年七八月间,开始在网站上赌球,但却输得一塌糊涂。由此,潘云迪的资金窟窿越来越大,拖欠银行、亲戚朋友的借款也越来越多,但他没有把自己缺钱的实情告诉他人。
在亲戚也“借无可借”的情况下,为了偿还欠款,潘云迪开始利用教师身份向身边人“下手”。
实际上,潘云迪在学校期间从未参与过招生工作,虽然他在2020年担任了初一年级组长,但根据学校政策,年级组长不能参与招生工作。该校招生办金老师也证实,潘云迪确实没有能力帮助他人入读该中学。
2022年5月13日,杭州市拱墅区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犯罪嫌疑人潘云迪提起公诉。潘云迪虚构、夸大自身能力,隐瞒无法帮助他人入学的实际情况,以缴纳借读费就能入学为由,骗取多名被害人68万余元。截至发稿,该案尚未判决。
办案检察官告诉《方圆》记者,每年4-6月是杭州中小学入学招生报名的时间,很多家长为了能让自家孩子上“名校”绞尽脑汁。但是根据杭州市的相关政策,从2020年起,孩子上学采用“全员摇号”方式,也没有所谓的缴纳“赞助费”“借读费”就能确保入学的政策了。
检察官提醒:“为了孩子就读好学校,家长心急可以理解,但不要偏听偏信,要通过正规程序去报名入学。家长遇到疑问应及时向所在辖区教育局咨询,盲目奔波找门路,容易被有心人利用,从而损失钱财。”(文中涉案人员、学校均为化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