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经热评|机构调研超10万次 投资者不可盲目跟风

每经特约评论员 曹中铭
据统计,每经盲目截至11月2日,热评今年以来公私募调研上市公司次数已超过10万次,机构创出历史新高。调研公私募调研上市公司已成常态,超万次投但达到10万次的跟风“高度”,还是每经盲目令人叹为观止。当然,热评在公私募机构调研上市公司掀起热潮的机构背后,投资者也须理性看待。调研
实地调研是超万次投公私募等机构了解上市公司最有效的方式,也是跟风公私募基金经理获取上市公司相关信息的一种手段。市场上有为数不少的每经盲目公私募基金经理管理的仓位,其实就是热评建立在实地调研基础上的。因此,机构到上市公司实地调研,成为众多公私募基金经理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。
近几年来,公私募基金经理调研次数出现大幅上升态势。比如2013年至2019年,公私募的年度调研次数均不超过2万次,但这一格局自2020年后开始发生改变,2020年超过4万次,2021年超过7万次。今年还剩下不到2个月,已经突破10万次。次数的大幅提高,表明公私募基金经理调研更加积极了。
个中原因,笔者以为,一是挂牌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。目前沪深股市挂牌的上市公司近4700家,更多上市公司的挂牌,会吸引更多公私募基金经理前来调研,调研次数自然而然就提高了。二是公私募公司数量增多,发行的产品也越来越多。比如,公募产品已超过9000只。近年来,公募多种创新型产品面世。这些创新产品的投资活动,显然离不开日常的调研。此外,近年来,新能源行业崛起,对该行业进行投资,需要对产业进行密切跟踪。而且,由于潜在的细分机会也较为丰富,深入一线调研不可或缺。
今年以来公私募的调研活动,也颇具特点。比如多家公司调研次数较高。像嘉实基金、博时基金等公司的调研次数均超1500次,仅仅从数量上看,就非常可观了。再如,某些行业遭遇公私募基金经理的频繁调研。近一个月来,医疗器械、金属非金属新材料、计算机软件等行业的机构调研次数均超2800次。而且,一家上市公司接待多批次调研已成常态。在众多参与调研的基金经理中,明星基金经理受到高度关注,近期像傅鹏博、朱少醒、邓晓峰等多位明星基金经理就密集参与了多家上市公司的调研。
公私募基金掀起调研热潮,当然是值得点赞的现象。至少此举有利于其投资活动,能让其更好地为持有人服务。不过,对于公私募等机构掀起的调研热潮,也有必要理性看待。
首先,投资者如果盲目抄作业可能存在风险。基金经理的动向一直受到投资者的关注。统计数据表明,机构偏好调研前期涨幅较高的股票;被公募和知名私募调研的股票后续表现更佳。某些投资者热衷于买基金持仓股票或基金经理调研的股票,如此抄作业的行为,并不可取。基金经理调研相关公司,并不意味着其股票今后就一定会出现大幅上涨,盲目抄作业,其中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。
其次,机构实地调研,常常会导致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产生。机构调研往往会获得第一手的资料,甚至不排除有某些敏感信息机构能提前知悉,但普通投资者是没有这种机会的。信息不对称,往往会产生不公平行为。如果信息不对称导致先知先觉者赚得盆满钵满,后知后觉者成为“接盘侠”,这显然是不公平的。市场中的后知后觉者,又以中小投资者占据绝对多数。
而且,现实案例中,不乏同一基金公司多位基金经理调研同一上市公司的情况,也不乏多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调研同一上市公司的情形。如此,就有可能出现同一基金公司旗下多只产品买入同一上市公司股票,或者多家基金公司在调研后买入同一上市公司股票的状况,个中则不排除机构联手操纵股价的可能。此外,由于信息不对称,同样不排除机构利用信息优势操纵股价的可能。基于此,强化对机构调研以及上市公司信披的监管,同样不可或缺。
相关文章
- 近年来,韩国成年人的肥胖率大幅攀升。为帮助消费者选择更健康的饮食方式,最近,韩国政府部门要求,炸鸡店从明年起要标注炸鸡的卡路里含量。一盒炸鸡的热量通常有3000多卡路里,而这已经超出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2025-07-07
- 每经记者 张韵 每经编辑 陈俊杰 6月9日,SZ300999,股价44.95元,市值2437亿元)召开2021年度股东大会,公司董事长郭孔丰、总裁穆彦魁在线上与现场20余位投资者交流。部分与会股东对原2025-07-07
- 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进入恢复重振期,稳住经济基本盘成为各部门经济工作的主线,狠抓政策落实成为各方关注重点。国务院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发布以来,已有十多个省份相继出台相关的实施方案、配套政策,从供需两端2025-07-07
- 航运股崩了!货运量价齐跌,发出衰退预警来源:华尔街见闻 作者: 朱雪莹归根结底都是美国消费萎缩的映射。美国货运业衰退并不是一夜爆发,从最近种种迹象中都能看出端倪,它们自上而下形成了清晰的脉络。先是在2025-07-07
-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,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)2025-07-07
834亿VS2.58亿!20城首批集中供地回温明显,城市间分化加剧
6月8日,上海2022年第一批集中供地收官,总成交金额834.7亿元。至此,22个集中供地的重点城市中,除郑州、沈阳外,其余20城均已完成了今年首批集中供地,总计成交住宅用地374宗,规划建面约3652025-07-07
最新评论